党建的痛点,往往源于“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‘两张皮’”“特色不突出”“成效难量化”。品牌化思维通过体系化构建,能让党建工作从“软任务”变为“硬支撑”,从“隐性价值”变为“显性成效”。
解决“党建与业务‘两张皮’”: 从“平行作业”到“深度融合”
案例:某钢铁国企党委曾面临“党建抓思想、业务抓指标”的割裂问题。通过打造“红色炉台·降本先锋”品牌,将党建目标分解为“党员带头优化炼钢工艺”“吨钢成本降低50元”等具体指标,使党建工作直接服务于企业“降本增效”战略,当年实现成本节约超2亿元。 逻辑:品牌理念为党建与业务提供“共同目标”,让党组织在生产调度、技术革新、安全管理等环节发挥实质作用。 解决“特色不突出, 千篇一律”: 从“照搬照抄”到“个性表达” 现状:不少国企党建习惯于“上级部署什么就做什么”,缺乏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的原创设计。 破局:品牌化思维鼓励“一企一特色”。例如,金融企业可打造“党建+合规风控”品牌,将党员示范岗设在信贷审批、风险排查等关键岗位;建筑企业可推出“红色工地”品牌,党员带头抓工程质量、安全生产和农民工权益保障,让党建工作“接地气、有实效”。 解决“忙而无功, 成效难感知”: 从“埋头干事”到“成果说话” 品牌化要求工作有目标、有路径、有反馈。通过定期梳理品牌下的“党员创效清单”“项目攻坚进度表”,让“看不见的党建工作”转化为“摸得着的经营成果”。例如,某电力国企“党建+保电攻坚”品牌,在迎峰度夏期间组织党员突击队,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,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.6%,既彰显了党建价值,也增强了职工认同感。 党建工作的“出彩”,从来不是靠“标语口号”或“表面文章”,而是靠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体系化思维、差异化定位和务实化行动。当品牌化思维融入企业党建全流程,那些曾经“零散的党建活动”将聚合成“服务发展的红色合力”,那些“抽象的党建要求”将转化为“看得见的经营成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