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时代党建工作,党建与业务的融合无疑是众多党组织着力攻克的核心任务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,党建与业务“两张皮”的现象却成为阻碍组织发展的绊脚石,不仅削弱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,也制约了业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。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,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,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。“小切口、大融合”理念的提出,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,而党建品牌的创建能以“小切口”撬动“大融合”,让党建工作从“虚功”变为“实招”,为业务发展注入红色动能。
从痛点里找方向:
目标导向定“切口”
党建品牌的创建核心是“从问题中来,到实效中去”,党建品牌创建的首要步骤是“明确目标”,即明确服务什么群体,要解决什么问题,这要求我们跳出“为党建而党建”的思维,聚焦业务领域的难点和痛点,而这也恰恰为找到党业融合的 “小切口”提供了科学方法。
例如,某法院在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,通过系统梳理业务痛点发现“案件执行难”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,因此将其作为“小切口”,创建“阳光执行”党建品牌,将党员责任区与执行案件进行绑定,推行“党员带头办难案”机制。党建工作通过品牌化运作,不仅有效提升了执行结案率,更形成了“党建+执行”的特色模式,这正是品牌目标与业务痛点精准对接的结果。
以党建品牌建设为桥梁,
实现“小切口”到“大融合”
党建品牌创建不是孤立的“命名活动”,而是通过构建目标、责任、机制“三位一体”的体系,让“小切口”持续释放融合效能。
(一)目标融合:
让党建与业务“同频共振”品牌创建中“明确目标”的环节,本质是让党建目标与业务目标“双向嵌入”。
例如,某能源企业创建“红色引擎”品牌时,将“安全生产零事故”作为核心目标,聚焦“党员责任区无隐患”,业务上紧盯“设备运行零故障”。通过“书记项目”牵头,党组织带头攻克“老旧设备巡检盲区”难题,建立“党员巡检日志” 制度,使不安全事件同比大幅下降。
(二)责任融合:
让党组织与党员“各尽其责”党建品牌创建强调“特质匹配”,要求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与业务需求精准对接。
党组织当“堡垒”:某建筑企业面对“项目分散、协调难度大”的痛点,创建“建证初心”品牌,推行“项目党支部建在工地上”,由党支部书记牵头解决跨部门协作问题,使重点项目工期大大缩短。
党员挑“重担”:某银行针对“小微企业贷款难”,开展“党员揭榜挂帅”活动,党员带头调研市场、优化流程,推出“红色信贷”产品,用责任担当打通服务堵点,半年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即实现增长。
(三)机制融合:
让融合成果 “长效保鲜”
党建品牌创建中“持续性”亮点的挖掘,为构建长效机制提供了依据,机制融合是长久之功而非心血来潮。
例如,某国企“双培工程”品牌坚持十年,即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,把党员培养成技术尖兵,同时建立党务与业务干部轮岗制度。这种薪火相传的机制,既保留了“党员带头搞创新”的传统,又适应了数字化转型需求,近年来培育出多名“党建+技术”的复合型人才,为公司的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党建品牌的生命力在于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,通过提炼行业特质、业务特色,能让融合之路更具辨识度。党建品牌创建的过程,就是党业融合的“精准导航”过程。从明确目标找切口,到梳理亮点建体系,再到聚焦特质塑特色,每一步都紧扣“实效”二字。唯有让党建品牌真正扎根业务土壤、解决实际问题,才能实现“党建强、业务兴”的良性循环,让红色旗帜在业务发展一线高高飘扬。